中東筆記:烽火之下的難民議題

作者:

分類:

約旦北部的敘利亞難民居所(照片由作者提供)

六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過去二十年來由於動盪與戰亂,中東新聞常常和難民脫離不了關係。本以為去年十二月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倒台後,散佈各地的百萬中東難民有望歸鄉,無奈此刻中東烽火再起,戰雲密佈。自從以色列發動攻擊以來,伊朗首都德黑蘭許多居民已開始出逃,有些已經抵達鄰國土耳其和伊拉克。至於以色列也傳出當地人經由海路搭私人遊艇逃離以色列的消息。

在2011年至2016年間,敘利亞內戰導致約1260萬人流離失所或淪為難民。2014年伊斯蘭國 (ISIS) 在伊拉克北部的崛起,迫使數十萬伊拉克少數族群,如基督徒與雅茲迪人逃離家園。2015年庫德族三歲男童艾倫·庫爾迪 (Alan Kurdi) 在土耳其海域溺斃被沖上岸的照片許多人可能記憶猶新。難民危機在2015年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儘管媒體多聚焦於歐洲難民危機,實際上接納大多數難民的是中東國家。根據聯合國難民署 (UNHCR) 2020年的數據,土耳其這幾年收容了約350萬名敘利亞難民,黎巴嫩則接近100萬,2015年約旦政府調查顯示收容了約100萬名敘利亞難民。位於伊拉克北部、相對安全的庫德自治地區,則接納了約150萬名境內流離失所者 (IDP) 與敘利亞難民。許多觀察人士期望去年底敘利亞內戰結束後,會有大批敘利亞難民返鄉潮,不過目前為止這並未真正發生。大部分敘利亞難民仍在觀望,我們過去在約旦認識的敘利亞朋友都選擇留在約旦。根據媒體報導,目前從約旦返回敘利亞的難民人數不過五萬左右而已。

不可諱言地,不少人對難民有刻板印象,雖然不至於像某領導人說的「吃貓吃狗」,但也往往想像他們是衣衫襤褸。許多年前我在一間華人教會分享一張敘利亞難民朋友請我們吃飯的照片,由於菜色豐盛,一位弟兄竟然質疑:「他們真的是難民嗎?吃得那麼好!」令我感到哭笑不得。由於敘利亞人的慷慨好客,把僅有的、最好的拿出來招待客人,竟因此被懷疑他們的難民身份!其實難民跟我們沒有什麼不同,就是遭遇人禍的市井小民,你我也都有成為難民的可能性。遺憾的是,難民議題本該是人命關天,救助難民也是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 (馬太福音 25:34~ 46),合乎耶穌的教導,但過去幾年已嚴重被歐美政治人物所利用,成為挑撥恐懼和敵意、進而操弄選民的政治議題。部分歐美政客常利用一般人對難民的偏見和知識貧乏而混淆視聽,並把非法移民和難民混為一談。其實難民具有合法的法律地位,是受國際法保護可申請庇護的。

根據《1951年聯合國難民公約》,難民的定義如下:

難民是指因有充分理由擔心因種族、宗教、國籍、特定社會團體成員身份或政治見解而遭受迫害,而身處其國籍所在國之外,並且無法或因恐懼而不願接受該國保護的人;或是沒有國籍、並在其原來經常居住的國家之外,且無法或因恐懼而不願返回該國的人。

此外聯合國也設有臨時保護機制 (Temporary Protection) ,臨時保護是非常態的緊急人道機制,提供大量逃離戰亂、內戰或人道危機的群體短期合法居留與基本保護,不需逐一審查是否符合難民定義。

執筆當下,以色列和伊朗正交戰中,據報導伊朗有兩百多人喪命,以色列也有二十幾人死亡。中東領空包括以色列、約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已關閉數天,因此受戰火波及的人民無法搭飛機逃離。伊朗幅員遼闊且國土與多國接壤,不論是境內流離或逃往鄰國陸路相對通達。反觀以色列,鄰國的黎巴嫩、敘利亞處於敵對狀態,而約旦和埃及雖然有官方建交,然而由於過去一年半以色列對加薩的血腥攻擊,約旦與埃及民間對以色列的仇恨值已拉到新高,以色列人恐怕不會想逃往這兩個國家(除非他們是阿拉伯裔),因此唯一的選擇只有渡海逃到塞浦路斯了。根據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 的報導,數百位以色列公民已搭乘遊艇逃離,但他們都不想對外張揚。

這和一週前才剛發生的事件成了強烈對比。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和其他倡議者上週搭乘救援船前往加薩海岸,希望對飽經戰火的當地居民發放救濟品,但在國際海域被以色列當局攔截羈押並遣返。比起無法自由地搭船逃離也沒有自由接受救濟的加薩人,以色列人在面臨敵人反擊時似乎還有自由和選項可以逃離。

這令我想起某次研討會結束,我和其他講員一起用餐,一位我敬重的前輩聊到以巴衝突,質疑為什麼以色列的鄰國埃及和約旦不願意接收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到他們國家。當時我本來想說些什麼,但因其牽涉的因素錯綜複雜,我不想破壞晚餐氣氛而作罷。從歷史脈絡可清楚看出(請參考上篇網誌:以巴衝突的平行宇宙),若巴勒斯坦人離開他們的家園就等於永久失去了他們的土地,因為以色列政府不會讓他們返回。因此若是埃及和約旦同意接受巴勒斯坦難民,就等於幫助以色列驅逐巴勒斯坦人並侵佔其土地,這會讓支持巴勒斯坦的兩國人民群情激憤,造成社會動盪。此外,兩國的經濟都不好,並且都已經接受大量難民,無法消化更多難民也是事實。再者,當今情勢與過去六日戰爭、贖罪日戰爭的時代背景大不相同,當時對抗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都是遜尼派政府,如今則是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國家或政權(僅哈瑪斯屬遜尼派),因此遜尼派的埃及和約旦政府在做任何決定時有更多的顧忌和考量。

當今國際情勢詭譎莫測,而中東情勢更是瞬息萬變,動盪不安的局勢可能繼續造成更多中東人民流離失所。在我們祈求和平的同時,也願神使用祂的兒女在黑暗世代中顯出憐憫與公義的見證,能與世人有所不同。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