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Credit: 柬中時報
柬埔寨的節期慶典期間,極目所及張貼的標語、橫幅布條,大張旗鼓「民族、宗教、國王」三個字,只要看得懂柬文,很難視而不見;不僅止於此,平日往來公函、各式書面文件的制式抬頭正中央,緊接著國名下方,也是「民族、宗教、國王」三個字。
這三個字來頭不小,無限上綱根本大法—柬埔寨憲法第一章第4條「柬埔寨王國的格言:民族、宗教、國王」。是官方定義的柬埔寨DNA,印在柬埔寨的名片上,國有國格的座右銘。
要認識柬埔寨,除了聽別人說,從外部角度的面面方方,也可以聽聽柬埔寨自己怎麼說,以柬埔寨給自己的定位當原點,可以向下延伸、求其深度,可以向上爬升、求其高度,也可以向左向右開展、求其廣度。讓柬埔寨不再只是面目模糊的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國家,或是與泰國系出同門的孿生民族,而是展現柬埔寨獨一無二的特性。
一. 民族ជាតិ
在柬埔寨,這是一個必須正襟危座的真命題,不容小覷的微言大義。
爬梳國家歷史,從史前到當代,不管國家名稱是扶南、真臘、吳哥、高棉或柬埔寨,不管是王國、帝國或共和國,國民種族都是高棉族,主流語言都是高棉語。這個穿越千年的從一而終,對柬埔寨就一個國家的地位而言,奠定國民對國家認同的根基。
遙望吳哥的輝煌,今天的柬埔寨,堪稱家道中落,像個光環不再的貴族,之所以今不如昔,除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當然都是別人的錯,劍指左鄰右舍:左邊泰國,右邊越南。柬埔寨和鄰國之間的恩恩怨怨,千百年源遠流長,剪不斷理還亂,一言難盡,又臭又長。
二十世紀幾個關鍵時期,型塑柬埔寨二十一世紀的樣貌:法國殖民 (1864-1953)、紅高棉共產政權 (1975-1978) 和聯柬 (1992-1993)。柬埔寨之所以大大有別於常常被拿來作為類比的鄰境泰國,就是這段時期的獨特經歷。
當今柬埔寨的姿態,追溯連結這三個關鍵時期,呈現出後殖民的現象、後創傷的症狀,和後民主的想像:
1. 後殖民的現象
帝國主義當道的海外殖民年代,幾個殖民大國的殖民政策,各具一格。法屬印度支那的烙印,滲透柬埔寨的肌理,影響所及,由內而外,除了看得到的法國麵包、巴洛克建築的中央市場、醫生處方箋的法文、高棉文〝法國人〞這個字就是〝外國人〞的同義字… 還有呢?
因為被殖民的經歷,套入宗主國產出的教育體制,塑造今天面對學習的意識形態,如果不滿意、有可能改變嗎?可能性有多高?該從哪裡著手?會不滿意嗎?敢不滿意嗎?殖民主的優越性,九十年浸潤,高棉民族自尊心提升、修復、重建之道?文化基因的伺從系統(Patron-Client System) 和集體主義 (Collectivism)是殖民的因或果?會因此不斷複製尋找新的殖民主嗎?對基督教的態度,受殖民經驗的影響多大?正面或負面?宗教與國王的地位,對比殖民前後,有何差異?…
2. 後創傷的症狀
柬埔寨的後創傷是因為共產政權時期同文同種的種族滅絕屠殺。所以,他的後創傷和後共產是銅板的兩面,包裹套裝、同時存在。
如果單單以「後共產國家」定義柬埔寨,會很困惑很多很多〝很奇怪的〞人,從何而來?何以致此?要加上「後創傷症候群」,才可能理解這些形貌不一的〝奇怪〞,是後創傷症候群的綜合症狀。整個國家的整個世代,共同經歷極度創傷,讓柬埔寨成為一個「集體後創傷症候群」的國家。
只有四年的共產體制,論年資,實在太短淺,可是師法中國文革的種族滅絕,強度和力度,堪稱頭角崢嶸。全國性的「集體後創傷症候群」,怎樣才是可靠的診斷方式?有其他確診案例嗎?症狀有哪些?病識感有可能嗎?有意義嗎?治療處方是什麼?會〝遺傳〞嗎?可痊癒嗎?轉型正義能提供什麼樣的答案?集體主義社會的「集體後創傷症候群」群體,對高度異質的基督教,會有哪些反應?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才是合理的期待?…
3. 後民主的想像
聯合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手託管一個獨立國家,就是〝聯合國柬埔寨過渡時期權力機構〞,簡稱〝聯柬〞,進駐柬埔寨。執行第一次全國性的民主選舉,並且把政權和平轉移給民選政府。柬埔寨自此列名民主國家,維持聯合國會員國席位,被國際承認。
迅速終結前民主,照表抄課實行民主,柬埔寨政府隨後自主執行的一連串民主選舉,不僅引人側目,更是瞠目結舌!國內外都有嚴詞批判,也都有呼應掌聲。正反兩極的對應,反映國際政治的現實,投射地緣政治的嚴峻。官方立場鮮明,賦予民主新意,具備民意基礎的獨裁政體也是民主,一黨專制的柬埔寨式民主是原生種,外人難置一喙。柬埔寨後民主的想像空間,膨脹…,倍增…
二. 宗教សាសនា
柬埔寨的主流宗教幾經更迭,印度教、大乘佛教、回教、南傳佛教,都曾經榮登金榜。從合法宗教之一,到成為國教,有其歷程。不是神權體制,沒有實施政教合一,國教對一個國家的意義,在應用和影響層面,從那些方面看得出來?國教之尊,宗教和信仰,還是同一件事嗎?憲法把佛教匡列在《教育、文化、社會事務》項下,而不是一個獨立項目,如《政治》,如何解讀政教分離?佛教之於柬埔寨,除了國教,還有呢?國師、寺廟與和尚的角色和功能,在社會結構的不同階層,如何具體呈現?
柬埔寨憲法第六章《教育、文化、社會事務》項下第68條第二點:「國家傳播和發展巴利文教育和佛教教育」,應是目前對佛教的國教地位,層級最高的敘述,傾全國之力傳播和發展巴利文教育的目的何在?實際執行到什麼程度?佛教教育在柬埔寨落實的策略為何?如何評估?巴利文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同與異?如果國教僅止於「國家傳播和發展巴利文教育和佛教教育」,何異於「傾全國之力打擊犯罪」的建立社會安全網?
柬埔寨憲法第43條「國家保障宗教信仰和崇拜自由」,而且「柬埔寨公民不分性別皆享有信仰自由」,所以,大大小小的宗教在柬埔寨幾乎都找得到。絕對政治正確符合國際主流的民主定義,這種情況下,國教的意義何在?其他宗教在國教面前的位置在哪裡?不同宗教的管理條例,文字相當、執行相異,判斷的標準在哪裡?
三. 國王ស្ដេច
無論高棉帝國的皇帝,或柬埔寨王國的國王,高高在上、唯我獨尊,「朕即國家」。進入二十世紀,重新洗牌、玩起大風吹,尤其制憲之後。
柬埔寨憲法第一章第一條:「柬埔寨是一個君主立憲和自由民主與多黨制的王國」,開宗明義在國王的前後左右安插平起平坐的張三李四王五們。第二章第7-30條,專章制定《國王》項目,為國王在這個國家的絕對地位和必要性,提供法源依據。確立君主立憲的體制,也確定國王的有名無權,象徵地位大於實質意義。柬埔寨國王和民選政府之間的互動和關係,法治和人治的拿捏,你消我長,你進我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政治強人面前,國王的低姿態,保障了這個國家幾十年的國泰民安。
雖然君主立憲這個政治運作模組,在柬埔寨還是新招,目前看到的柬埔寨限定版本,已經可以讀出千言萬語。
從「民族、宗教、國王」的角度認識柬埔寨,是高棉人期望的視野,投其所好的同時,誠然開了另一扇窗,看到不同面向的柬埔寨。
更了解柬埔寨之後,期待你會願意再靠近一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