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深描 系列一:婚姻大事

圖片:新郎新娘盛裝與女方家長迎接婚宴的賓客。相片由作者提供

[編按:無論是基礎的日常對話,或是要建構基督信仰的意義,多層次、多角度地了解當地文化是必要的第一步。「柬埔寨深描」系列透過常住於當地的他者眼光,帶領讀者觀察柬埔寨文化的多重面貌,期待文化的對遇能促進信仰的反思。本文所描繪的婚姻禮俗提供了一個絕佳窗口,使讀者得以一窺柬埔寨人的親屬組織、情感連結、思維方式、福祉、社會安全等深層結構,以及在現代化過程中遭遇的社會變遷。基督既是全地的主,也是柬埔寨人一切問題的答案。然而,從問題到答案的路徑在哪裡、又該怎麼走呢?]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像旭日東昇、夕陽西下,再理所當然不過,柬埔寨亦如是。可是嫁給誰?娶哪位?怎麼決定?誰來拍案?婚事怎麼進行?由誰出面打理?退下婚紗、卸了妝,柴米油鹽醬醋茶攤在前方…。婚前、婚禮、婚後的眉眉角角,名堂不少,內行外行不重要,一起來看熱鬧:

眾裡尋他/她  燈火闌珊

人海茫茫,大海撈針,怎麼知道你在哪裡?滾滾紅塵、芸芸眾生,怎麼知道就是你?新郎新娘怎麼認識的?這裡不出三個類型:

第一類是絕對主流的〝傳統型〞,大多數本地男女,敲定另一半,非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這種情況下,當事人不用太費心,時間到了,面面方方有人指點,只管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行禮如儀就算完事,演戲的像看戲的、再正常不過,沒人會數落。不乏婚禮當天,兩個當事人第一次見面,不管驚為天人或嚇死人,過河卒子、只能向前,直到禮成。

第二類是絕非主流的〝現代型〞,雖然比例不高,還是有夫婦是自由戀愛牽成的,自己挑、自己選,可以主動出擊、也可以主動拒絕。這類型是離家遊子專屬的限定優惠,無論到外地念書或是打工,走出父母視線、脫離父母管區,從此海闊天空、展翅高飛,彎道超車、胡作非為。可是只有交朋友、談戀愛階段是自由的,要考慮嫁娶、想往前一步,還是得老老實實回到〝傳統型〞的古道小徑,回家請示高人、看父母臉色;雙方父母畫押批可才有戲,而且只會是照表抄課的定目劇,沒有脫稿演出的即興劇,不管悲劇或喜劇。

第三類是時代潮流的〝摩登型〞,目前為止屈指可數,保證潛力股。數位科技、一日千里,人人搭上文明的順風車,掛臉書是全民運動,個個手機在握,有人不小心按錯號碼、有人拿起手機隨意亂按,一接通就「哈囉」,越聊越投機,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不超過三五個月,總有一方按捺不住、啟程上路,無論天涯海角、再怎麼長路迢迢,一心一意想見你,看到本尊像開獎,晴天霹靂、扭頭走人的還沒聽說,多半一見傾心、相見恨晚,除了送作堆,沒別的路。這種情況下,父母涼涼、派不上用場,效率一級棒的「千里姻緣一線牽」!

年頭變了!時代不一樣了。十幾廿年前聽到的幾乎都是「認識蝦毀!都馬是家裡安排的咧」;後來慢慢有「念書時候認識的」、「一起同事認識的」,或者「跟朋友出去玩認識的」…;這幾年越來越多「手機介紹認識的」、「玩臉書認識的」。無論是父母長輩精挑細選、或是當事人自主決選,只要確認人選,開啟求婚模式,就會自動導入標準作業流程。

鎖定目標  精準射擊

一旦論及婚嫁,就換全新戲碼,這時候新人退場,由父母接管上場,直到打完全場。柬埔寨辦婚事,沒有當事人張揚「我要結婚了」,只有新人父母出面打點、敲鑼打鼓:「ខ្ញុំការកូន (我婚孩子)」,中文的說法就是「我嫁女兒」或「我娶媳婦」。

比起中式婚禮習俗的《三書六禮》,柬埔寨沒有〈三書〉:聘書、禮書、迎書,估計跟識字率有關;至於〈六禮〉:納綵、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則不惶多讓,近乎比照辦理、複製貼上。

ពិធីចែចូវ (提親)三次:內容包含非正式提親、問生辰八字 、正式提親,類似六禮的「納綵」和「問名」。

ពីធីស្តីដណ្តឹង (訂親):文定和下聘,相當於六禮的「納吉」和「納徵」。

執行全套高棉式傳統婚禮,豈止繁文縟節,何止勞心勞力,費用尤其可觀;出於經濟考量,與其辦個小鼻子小眼、捉襟見肘的結婚禮,不如辦個大方大氣、游刃有餘的訂婚禮,有些父母會在這裡結案、宣告禮成,新人送入洞房。訂親同時成親,訂婚加碼結婚。效率倍增、費用至少減半。

所謂下聘,指的是男方要付給女方一筆雙方達成協議的លុយទឹកដោះម្តាយ (母奶錢),類似“聘金”的概念,根據新娘年齡、學歷、外型、家世、名聲計價,形式上謝親恩,實質上是女方承辦婚禮的基金。所以,柬埔寨生小孩生到哭的,通常因為接二連三生了兒子—好不容易拉拔大,還得倒貼一筆、人家才會笑納,賠錢貨無疑;生女兒就不一樣了,穩賺不賠,不僅有“母奶錢”進帳,還專案附贈一個終身義工、免費長工,俗稱“女婿”。

ពិធីជូនពេលា (定期):確定結婚日期,等於六禮的「請期」。

決定結婚日期,除了要合八字之外,還有更實際的考量。對高棉人來說,結婚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至少是兩家人的事,基本上是兩個家族的事,如果在鄉下地方,男女雙方在不同村子,那就至少兩個村子的事。

鄉下地方的婚喪喜慶,外燴外包是這幾年才有的新鮮玩意,千百年的自然而然,都是左鄰右舍出錢出力,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這還用說嘛。所以婚禮一定要在乾季 (十一月到四月) 舉行,一方面因為雨季 (五月到十月) 是農忙季節,大家都在田裡幹活,抽不出人力,乾季才能全員到齊、隨傳隨到;另方面也因為喜宴都是露天辦桌,乾季的風和日麗,才好賓主盡歡。

ពិធីមង្គលការ (結婚典禮) :也就是六禮的「親迎」中規中矩的傳統婚禮儀式需要三天:

第一天:ចូលរោង入棚

這天是遠道親友到達的日子。男女雙方正式分工:男方要人多勢眾到女方家搭婚禮的棚子 (សង់រោងការ),女方則是大張旗鼓、揪團備料,現做婚禮專屬點心 (វេចនំអន្សមនំគម);雙方叫陣比人氣,人氣越旺、越有誠意,也越有面子,才有可能皆大歡喜。同時對第二天的儀式及分工等細節,形式上做最後確認。

這時候最重要的配角—喇叭音箱,得適時地接上發電機,不斷電放送各式流行音樂、傳統音樂…,昭告鄉里親友,「親迎」系列正式開幕。音樂內容不會有人計較,重點是音量!音量!音量!要大聲!很大聲!非常大聲!讓平常天一黑就靜悄悄的村子,這一夜村民徹夜不成眠,才算盡了本分;如果能讓隔壁村也跟著通宵達旦聽免費,這才叫造福鄉里。當然,這些不過前菜,只是暖場熱身…

第二天:ពិធីការ 典禮

凌晨兩三點就聽到此起彼落的人聲,眾人紛紛起身,輪流上妝、沐浴換裝…。化妝師手不停蹄,為絡繹不絕的男女老少塗脂抹粉、華麗變妝。

  • ក្បួនដង្ហែពិធីអាពាហ៍ពិពាហ៍ 迎娶儀式

早上七點,喜氣洋洋的「迎娶儀式」,揭開婚禮儀式的序幕。男方擺出稱頭的陣仗,由盛裝出席的大隊人馬、排成一長列遊行隊伍,人人雙手捧著關乎食衣住行育樂的各式行頭,象徵豐衣足食的好彩頭,由新郎帶隊、浩浩蕩蕩向新娘家移動;珠光寶氣的新娘在伴娘們的簇擁下,家門口列隊恭迎。雙方人馬喜相逢,先是一陣禮尚往來、合十問安頻頻,然後新郎新娘一同進入新娘家。

接下來,新人招待來賓用早餐,通常是配料豐富的鹹稀飯,補充體力、稍事休息,預備接下來的重頭戲。

  • ពិធីសែនព្រេនជីដូនជីតា 問安儀式

結婚典禮以「問安儀式」開場。首先由新郎獨自向來賓一一問安,接著,新娘的父親將新娘從房裏帶出來,象徵黃花大姑娘在父母作主下出閣,站定新郎旁邊,新郎新娘再一起向來賓一一問安,不僅是在座的雙方父母親大人,還包括已經過世的祖父母等等,也就是所謂“拜祖先”。

敬告祖先之後,在祖先和眾人面前,互相為對方帶上戒指,象徵“套牢”。新郎新娘跪坐定位,主禮的“阿價”發表專題演說,對新人多所勸勉、為新人祈福。

又是一段中場休息,大家喝些飲料、用些點心,這個階段配搭的餘興節目通常都是邀請樂師及一男一女對口相聲似的說學逗唱、插科打葷,來賓樂呵呵。當然也有量力而為、不多花錢,放個錄音帶熱鬧熱鬧,沾個喜氣、討個吉利。主禮“阿價”適時就定位,暗示餘興節目告一段落,來賓也一一入座。

  • ពិធីកាត់សក់ 剪髮儀式

婚禮中的「剪髮儀式」象徵“潔淨”,猶如成年禮,意指新人剪去年少輕狂、和過去一刀兩斷,開始嶄新的人生,建立新的家庭、過新生活,並預備承擔養家活口的重責大任。

主禮“阿價”先將「剪髮」的意義作深入的闡釋,然後進入儀式。首先邀請新郎的父母上前為新人剪髮,同時對新人耳提面命,作最後的勸勉;接著是新娘的父母上前為新人剪髮,當然也是三令五申,言者諄諄;再接下來,則是叔伯嬸姨、兄弟姐妹、三親五戚輪番上陣,個個語重心長,新郎新娘洗耳恭聽、頷首回禮。

  • ពិធីសូត្រមន្ត 祈福儀式

整個婚禮程序最具宗教性的「祈福儀式」,則是恭請和尚團到家裏,在婚禮進行中為新人誦經祈福,一般會緊接在「剪髮儀式」後進行。也不乏根據時辰好壞而略做更動,改在前一天舉行「入棚儀式」時祈福,或婚禮當天「迎娶儀式」前後祈福的。時段次數都無妨,無論如何是絕對不可少。

一般來說,婚禮儀式到此,算告一段落。接下來是午餐時間,通常就是白飯配一菜一湯,在座的都是至親好友,既然是自己人,就不用客氣了,不拘儀文、隨意落座。

然後是事關重大的午睡時間,不僅補昨晚的不足,更是積蓄能量,連莊今晚的通宵達旦。

睡醒了,包括新郎新娘,成群結隊再沖個涼、洗個澡、換上最體面的衣裳、再補個妝,人人水噹噹,好整以暇、蓄勢待發!

  • ពិធីហូបការពេលល្ងាច 喜筵儀式

通常下午四五點就吃將起來,鄉下地方村子裏,一般就是自己人現作的高棉米粉,一斤米對一斤水,可以作出兩斤米粉,條件還行的就搭一鍋豬肉牛肉雞肉咖哩湯配米粉或法國麵包;條件比較緊張的就是一鍋高棉魚湯配米粉。反正家家有米,豬牛雞是自己養的,魚是自己抓的,作配料的生菜香草是自己種的,嚴格說起來不算成本,就是女人家把生食變成熟食,男人家把桌椅排出個場面隊形,年輕人當跑堂兼招待,汽水糖果餅乾、五彩繽紛上桌,熱鬧十足,就是好玩。

如果在城裏,這麼陽春就不像話了!非得搞時髦、擺派頭,上飯店餐廳、或辦外燴,按桌論價,水酒另計,一桌湊滿八個人或十個人就上菜,吃完喝完撈夠本了就走人,走之前再根據交情菜色酒水冰塊服務餘興節目整體滿意度全面考量,斟酌禮金致贈新人。

作莊家的沒有不指望禮金收入可以打平,甚至小賺一筆,來個贏了裡子、賺到面子的好康,卻也三不五時聽到有人慘賠,不得不賣地賣牛賣房子還債的血淋淋!

與喜筵同時的表演節目,也按經濟能力分級:手頭緊的就放音樂帶子,背景音樂嗆嗆滾,就算盡了主人的心意;口袋比較深或非得撐起場子的,就租個演歌團來個說說唱唱,擴音器則是盡忠職守地發出震耳欲聾的音樂, 來賓要嘛專心吃喝,如果想和鄰座聊聊,非得青筋畢露臉紅脖子粗,或是比手劃腳大吼大叫的。天黑了,吃喝得差不多了,就開始跳舞;新郎新娘開舞之後,大家隨意。趁著醉意,人人有膽下場,誰也捨不得先走。夜闌人不靜,直到子夜。

第三天:ចងដៃ 綁手

婚禮隔天一早是壓軸的「綁手儀式」。在場所有夫婦,將新人圍在中間,把三個蠟燭、在所有人之間傳七圈,象徵寄予無限祝福;之後,所有的地方鄉紳、耆老賢達、親朋故舊與會者,每一個人輪流在新郎新娘的手腕綁上一圈紅色的棉線,象徵福壽綿延,也象徵把這對新夫婦綁在一起,一生一世不分離。新人以問安之禮回敬,眾人也回以問安之禮、並彼此行問安之禮。至此,全體向彼此擲撒檳榔花,象徵共沐神恩,主禮“阿價”宣告禮成,整個婚禮到這會兒才算結束;眾人也紛紛向新人辭行,打道回府。

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婚事籌備像策展、婚禮像開趴,再怎麼澎湃熱鬧、光彩炫耀,還是會曲終人散,終究要人走茶涼。這時候,父母未必退場,新人一定要上場,日子得繼續過,而且是兩個熟悉的陌生人一起過。會不會幸福快樂,誰也說不準!有沒有幸福快樂,誰能說了算?午夜夢迴,捫心自問:為什麼要結婚?

高棉文化定義“不婚”和“無後”是咒詛上身、是罪無可逭,加上集體主義社會的群體制約,逆勢操作是天方夜譚,吃了熊心豹子膽都不敢。所以,怎麼可以不結婚!當然一定要結婚!一定要有後!為甚麼?因為人言可畏,為了杜絕悠悠之口。

這麼單純的動機底下講「婚姻是神聖的」,未免太遙遠,因為婚姻純粹功能導向,實用才是王道;要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又太抽象,因為有太多新人刪除戀愛、直接跳級、進入婚姻。這種情況下,對婚姻的期待到底是甚麼?

回到婚姻的實用性,很多人對婚姻的期待,與其說配偶、不如說兒女。尤其是女人,結婚的目的是生孩子,沒有之一。一定要生出自己的孩子,才不會被人家說生不出來,讓人家看不起;更重要的是—養兒防老,一種保險的概念,將來才是重點,有了孩子就像買了人生保單,而且兒子靠不住,一定要生出女兒,才有人送終。這裡的婚事一般由女方主導,婚禮場地首選也會是新娘家,新人婚後,順理成章住進女方家,不是“入贅”,是約定成俗的大家都這樣。甚至婚後繼續靠爸啃老,或者小孩交給爸媽隔代教養,自已在外打拼之名,繼續浪跡天涯、遊戲人間,不會不可原諒,反而有點潮。

形勢比人強,如果婚也結了、孩子也生了,接下來就無所謂了,路是無限寬廣。畢竟配偶和孩子是不能放在一個天平較量的,配偶哪能跟孩子比!有個伴,當然挺好,可是有孩子養老,才是長期飯票。配偶不過是能夠有親生孩子的工具人,既然是工具,需要時再拿來用,不需要就撂在一旁,大家不都是這樣嗎?這種心態下的夫妻關係,婚姻、愛情、性,可以是一件事,可以是兩件事,當然也可以是三件事,所以,男男女女、分分合合,不需要太正經八百,合則來、不合則去,叫灑脫;同住一個屋簷下,有名無實、各忙各的,是心胸寬闊;怎麼都可以自圓其說。這裡對婚姻的忠誠度,有很大很大的彈性,這種氛圍給人自由的空間,沒有輿論的壓力,人言不可畏,也就無所謂。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