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筆記:以巴衝突的平行宇宙

作者:

分類:

過去由於求學和服事的緣故,我和我先生與猶太人、巴勒斯坦人都有近距離的接觸。十幾年前我們就讀的神學院位於美國猶太人的主要居住城市,周遭社區都居住著富有的猶太人。根據皮尤中心的調查,美國約有七百五十萬猶太人,是以色列境外的最大的猶太人社群。

當時身為神學生的我們半工半讀,我曾經擔任一位猶太高中生的中文家教,而我先生則兼差少年籃球隊的教練,他籃球隊裡的男孩大多是猶太人。當時我和我的家教學生、我先生和他的籃球隊少年都建立不錯的關係。後來我們到了約旦,無論是我們參與的本地教會的領袖或是語言學校的老師,大多是巴勒斯坦人。約旦是巴勒斯坦境外接收最多巴勒斯坦人的國家,約四百五十萬人。我們向這些巴勒斯坦基督徒學習語言文化和他們的敬拜詩歌,也逐漸了解他們的身世故事。我深刻記得一位年邁的阿拉伯語老師,她和她先生都是巴勒斯坦基督徒,在課堂分享她渴望回到家園但心願卻永遠無法實現的哀傷。

十年前我們在約旦居住時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雖然以色列和約旦在1994年時就已簽署和平條約並且正式建交,但當我們和約旦當地人交談時,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名字卻好像「伏地魔」一樣不能說出口。在那裡,以色列彷彿是不存在的,我們稱呼約旦河對岸那個國家為巴勒斯坦。我有時覺得自己居住在一個平行宇宙。至今我讀約旦媒體報導以色列時,新聞稿還必須加一個雙引號“以色列”,好像這個國家是假的。

然而這種平行宇宙不是只存在於日常交談或媒體報導當中,更存在於過去百年來的以巴歷史觀和處境神學當中。為了更瞭解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史觀和神學觀點,我讀了彌賽亞信徒領袖Lisa Loden以及巴勒斯坦基督教神學家Salim Munayer合著的Through My Enemy’s Eyes(中譯: (不)可能的復和)。例如,書中提到1947-1949年期間大量巴勒斯坦人(約七十萬)逃亡或被驅逐出家園成為難民,而以色列在1948年五月宣佈獨立建國,並隨後禁止流亡巴勒斯坦人返回家鄉。因此每年的五月15日以色列人歡慶他們的國慶日,但同時卻是巴勒斯坦人哀悼Nakba (大災難)的日子。

而兩個族群的基督徒所懷抱的神學觀點更是迥然不同。書中提到,彌賽亞信徒著重於源自猶太教的歷史文化傳統,並對摩西五經、應許和擁有土地(聖地)非常重視,而他們長期散居四地(Diaspora) 的歷史更加深他們對回到「應許之地」的渴望。巴勒斯坦基督徒則看重屬靈的傳承,由於他們世世代代居住聖地,有古老的教會歷史,在伊斯蘭治下時發展出應對的神學詮釋,並受到阿拉伯語言影響以及黃金時代的文化薰陶(參閱本站網誌:「伊斯蘭帝國治下的東方教會」一文),近代則需要回應錫安主義。作者指出巴勒斯坦信徒普遍對舊約聖經有抗拒感,而更願意研讀新約。總結來說,這兩個族群在神學上的歧異主要有這四方面:(1) 對於「選民」的神學解釋,(2) 關於土地的歸屬,(3) 神的立約,(4)神的公義。

巴勒斯坦信徒相信「選民」是所有跟隨主耶穌並順服祂教導的人;而彌賽亞信徒則認為神對以色列的揀選是永不改變的,身為彌賽亞信徒更是「雙重揀選」。巴勒斯坦信徒相信神對於土地的應許是帶有條件的,建立在對神的忠心、順服以及行公義之上;而彌賽亞信徒則承襲了散居猶太人回到應許之地的渴望,雖然他們並非都是極端錫安主義者。巴勒斯坦信徒認為神與祂子民立的約是以子民的忠信為條件;而彌賽亞信徒則傾向神的立約伴隨揀選是無條件的,相信神立約的連貫性是他們信仰的根基之一。至於公義,可說是巴勒斯坦基督徒最關注也最切身相關的議題,他們相信神的公義包含了憐憫、補償、報應、懲罰或審判。許多巴勒斯坦人認為現代以色列立國是不公義的產物,也因此部分巴勒斯坦信徒發展出他們處境的解放神學;然而彌賽亞信徒卻對公義議題漠不關心,他們更關注摩西五經、末世論、先知預言等神學議題。

作者指出,過去歐洲基督教支持「取代神學」,以改教家馬丁路德為代表,認為猶太人拒絕耶穌為彌賽亞因而被神定罪,他們與神立的約和應許都被信主的外邦人所取代。這種神學思想間接助長了過去歐洲長久以來的反猶思維,合理化對猶太人的憎恨,最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了猶太大屠殺的悲劇。然而諷刺的是,近代的「時代論神學」也間接合理化對巴勒斯坦人土地的奪取,加深猶太人和基督徒對巴勒斯坦人的歧視,甚至將他們非人化並視為仇敵,進而合理化對他們發動戰爭與屠殺。我並非意指所有取代神學論者都反猶,更不是說所有時代論者都仇視巴勒斯坦人。但我們應該對於特定神學思想所發出的果效有所警覺,以歷史為鑒戒。

在科幻電影或穿越劇中,故事主角在現實生活往往不如己意,卻在平行宇宙找到合心意的另類現實。或許多重/ 平行宇宙這類題材這麼廣受歡迎也是出自相同原因:許多人感到現實生活不那麼稱心如意或有悔恨,渴望有個平行宇宙可以看見人生不同的可能性而得到慰藉。以巴衝突之下的兩個族群也活在自己認可的敘事之中,彷彿各自找到合己意的平行宇宙,安心地生活在同溫層中。但Lisa Loden及Salim Munayer卻不是如此,他們不僅合著書,更積極投入以巴和好事工。唯有像他們這樣的耶穌門徒,願意冒著被同族人視為叛徒的風險,走出自己的同溫層去和他者對話、聆聽甚至合作,和好與和平才可能有到來的一天。

[作者註:本文完稿之後,隨即發生了以色列駐美國使館人員被槍殺的不幸事件,其中遇害的Yaron Lischinsky為彌賽亞信徒。這場悲劇更加凸顯了讓大眾了解以巴衝突原委的重要性,筆者盼望此文及其介紹的書籍能有助於提升讀者對以巴衝突全貌的理解,並一齊祈求和好與和平。]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