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有二個部分:前半部是書名,與後半部內容。前半部是十幾年前還在進修時的發想:教會病理學(Church Pathology)—從了解現況、診斷問題,然後試著提出方案,作為建構宣教的教會論(Missional Ecclesiology)的起點。之所以會借用「病理學」這樣的醫學詞彙為書名與主題,一方面是因「教會乃基督身體」的隱喻,另一方面,是受范浩沙教授的啟發:牧師猶如教會的醫生,以維持教會的健康。
這書的前半部完成很久,後半部卻因個人因素而難產,直到2016年11月17日啟動。那時許多原本絕口不提政治的台灣教會人士突然一反常態,以維護聖經真理之名,動員大批人力財力投入社會運動。然而,所提出之訴求,不僅神學基礎貧瘠,所使用語言又與某獨裁型政黨相同,行動也向此政黨靠攏,儼然成了該政黨的附隨組織。凡此種種,不只汗顏而已。
那時,從好多位第一線學生、年輕族群的福音工作者得知,年輕世代對這類教會的言論與行動之觀感非常負面。我難免悲痛與失望,不明白為何神學界前輩高人、年輕新銳那麼多,卻無人出來說說話,幫助那些熱心有餘的教會高層調整腳步。畢竟基督教對於社會現況當然要有立場,然而,如何表達立場是更需要智慧的事。
其實,更讓我更想不通的是,為何主事者的智商那麼高,怎麼讓這一場社會運動產生的壞處由教會承受,好處卻被某政黨收割。難道還看不出來,某些人行徑,就只是把基督教當作宗教選票而已嗎?後來突然想通一事:在當前的教會權力結構中,還在體制裡的,即便有人願意當烈士,也不能連累同事。因此,箴言所說的「你們要為啞吧(被摀住嘴的)開口」油然在心裡升起,便暗暗地對自己說:「這樣吧,由我這個體制邊緣的曠野遊民為你們說話」。於是,從個人臉書發表「我維護家庭價值」開始,即便人微言輕,在好友們督促下陸續寫了幾十篇,從邊緣人眼光反思台灣教會的前景,倡議宣教與倫理不可分割。
這本書將曾發表於傳揚論壇、校園雜誌與曠野雜誌等的牢騷文,與幾篇講學、演講內容收在一起,代表個人曾經努力過。不敢妄求達成什麼成果,但求那位使萬物互相效力的上主垂憐祂的教會。
[編按:「教會・病理・學」乃本會秘書長潘秋郎的新作,由主流出版社出版,若教會、團契或機構閱讀後,對內容有意見想要討論(或是討伐的),歡迎與本會聯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