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是一場對話

作為基督徒,耶穌基督的生,死,復活後升天歷史事件的意義與祂的獨特性是必須強調的,而我們當然要傳福音,因為我們真的深信耶穌是我們人生一切問題的答案。我們真的相信,也經驗到恩典,所以我們抱持非常大的熱忱,希望每一個人都有領受到耶穌救恩的好處。論到傳福音,通常基督徒會說,我們就很努力去做就好,哪需要知道什麼What—Why—How,甚至於花時間精力金錢去研究當地文化與宗教習俗呢?

我們深信耶穌是人生一切問題的答案,但是,人家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自認為有答案,但是別人的問題如果沒有先弄清楚,那會不會是雞同鴨講,其實是活在一個平行世界裡呢?

宣教思維的反省

請先想一想,過去幾十年來,我們是怎麼傳福音的呢?也許是在搭車的時候,或者路上、到夜市裡遇到一個人的時候,跟人家談個幾分鐘,或者兩三個人一組,有意識的、刻意的去挨家挨戶叩門,或者設計一個家庭式的飯局邀約,請朋友到家裡來先吃飯,然後聊聊天,然後看一段小影片,然後可以有一小段的福音分享。更甚者,我們有非常好的設計,然後辦了一場大型的集會,找了幾十個、幾百個、甚至幾千個人來聽一場精心的專題演講。無論是個別式的談話,或者是刻意的專題演說,我們會發表一整套從聖經裡面精挑細選,濃縮出來的一套關於耶穌、關於信耶穌有什麼好處的一整套的「佈道修辭」,我們期待朋友們靜靜的聽,最好都不要說話,不要打岔,聽完之後就即刻回答,「你是不是願意接受耶穌做你的救主」,對吧?這一套傳福音的模式,無論用簡單的材料,或者篇幅長一點的材料,幾十年來各個教會運用的很純熟了。這一套,可稱為權威佈道法。

權威佈道法之再思

這一做法當然有成果,但今日看來,這一套「推銷員式」做法,隱含權力不對等,以及倫理問題須先梳理。當我們回到基督教的信仰跟倫理來思考,這一套傳福音的做法可稱做「推銷員模式」,因為以前的商業的推銷員在訓練的時候,鼓勵他們,「不要氣餒,不要灰心,你去叩一萬個門之後,你就變成專家,你要像傳教士們的那種精神」,那我們現在要訓練傳教士,要去叩門、要有推銷員的精神,不要怕失敗。

這套做法其實在還沒說話之前,隱含了權力不對等的問題,因為我們一直期待我們的對象們只聽而不說,若他們有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會說「你這個問題很好,等一下我再回答你」,可是如果我們事實上不是很真心誠意要回答人家的問題,這樣,在誠信方面是有疑慮的。

當然還有更多非語言的訊息,在我們沒說話,在我們那個場域,在教會集會的場合,那個人如何聚集、那個動線、那個佈置或者儀式等等這一些,那一些非語言的訊息也在那裡,都已經說話了。

再深入一點,這套做法的基礎是建立在其實是宗教對話理論中的取代模式。當前宗教對話主要有取代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或接受模式。當基督徒跟其他宗教信仰者對話的時候,採取取代模式的基本態度是,其它宗教是毫無價值的,終究會被基督教取代,或許是完全取代,或許是部分取代,那麼其他宗教的理論、信念,甚至是人們的經驗,當然就沒有什麼聆聽的必要。一旦採取了取代模式,我們期待福音對象聽我們說,耐心聽完,這才是重點,我們不太需要聽他怎麼說,這在宗教神學的範式上面,是一種排他主義。

宗教競爭的現實

讓我們面對現實,在台灣這個生活場域,基督教、佛教,或者其他民間的各種的宗教都在這社會裡面,人們都在傳他們的福音,都有不同的傳教的努力。在台灣的廟宇,有各種大型、小型的廟宇、宮壇,至少好幾萬所的,這是一個宗教競爭的現實。我個人厭惡用「市場」這帶著商業聯想的詞彙,但至少,如果從一個第三者角度來看,基督教在講耶穌基督,然後佛教徒講要修行、消除業障,各種宗教都在那裡啊,的確存在競爭的現象。

我們必須要面對這個現實,況且這麼多宗教之間還存在著理論上的不可共量性,也就是說,如果佛教所宣稱的那一套信念是世界的真相,那麼基督教也好,或者道教也好,其教義就不可能也都是對的;如果基督教講的才是真正的真理,只有耶穌才是真正救恩的道路,那麼佛教講業障,道教講那些各路的神明,當然就不可能會是真的,所以在這些宗教的基本信念上面,這幾個宗教之帶著不可共量性。其實,一切真理的宣稱,都是排他的,就如數學上宣稱「1+1=2」是唯一正解,就把1+1=3, =4,或其他可能性都排除了。但是,即便信念不相容,人與人的互動卻不應這樣。

  尋找更適切的方式

當我們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尋找更好的辦法。過去權威佈道法走到了一個瓶頸,在學理上面,我們需要找更好的路線,教會界也有許多的嘗試。在各種嘗試中,中華信義神學院的新興宗教研究中心的設立與事工給了一個新的典範,這個中心設立的目的是這樣說的:

此中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忠於基督信仰的前提下,與民間宗教及新興宗教溝通、對話。不是客套、含糊的對話,而是敞開、嚴肅的對話,以互通彼此的中心信仰,確知對方之價值所在並對有疑之處提出挑戰。


除此之外,這個中心
另一目的也希望藉此服務眾教會,成為資訊中心,提供諮詢、輔導的服務,加強文宣,提供更詳盡的資料;訓練同工及在各地舉辦有關傳統信仰與新興宗教之專題演講等。

所以信義神學院的新興宗教研究中心過去做了這麼多,有一些的功效,有一些出版品,也在其他的宗教的友人,包括一貫道、現代禪當中,取得了公信力。我想,在這個基礎上面,教會界可以繼續再努力下去。

互動模式

對話,基本上都是雙向的,我們不是只說,請別人聽,我們會仔細的聽,仔細的分辨。當然對於我們自己的信念,我們該有恰當的自信,知道自己為何要信,但是我們會仔細聆聽,理解別人賴以承載生活的基本信仰。當然這樣的對話不是客套,而是誠實。也正是這樣的對話,是帶著先知性質的,因為基督徒人生在世,就是不斷的對這個世界在訴說,以言語、行為,以人品,甚至我們一切的信仰實踐,每一場禮拜都向這個世界在發出聲音,希望能夠讓這個世界所有人有一種神聖的不滿足感,無論在宗教,無論在人生,再怎麼卓越,總是缺了什麼東西個從基督教的信仰上來說,那只有上帝本人才能夠填補的希望,所以這樣的對話能夠創造出一個建設性不滿足感,就是挑戰人家以為理所當然的固著信念,這個過程當然就帶來一個在宣教學上,我們稱作叫世界觀轉化的效果,使原來賴以維生的一整套關於世界的信念,逐漸的鬆動,逐漸的一點一滴的崩解,然後有另外一個世界侵入,那就是上帝國,那是耶穌基督的福音慢慢的改造,希望人的頭腦可以從遠離基督的情況轉回過來,變成願意跟隨基督的,當然,這個過程會很久的。所以,這樣的互動模式,從宏觀到微觀,我們需要智慧,需要學習如何與人對話。

對話夥伴

首先,我們確認跟我們對話的對象,那些對話的夥伴,就是信仰另外一個宗教,另外一尊神明,有另外的一整套信念的人,他們是我們的對話夥伴。從基督教的觀點來說,我們的對話夥伴,我們身邊的人是我們的鄰舍,就是上帝託付給我們的。基督徒秉持耶穌的教誨,要愛上帝,並且愛鄰舍如同自己,所以即便我們的鄰舍的意見跟我們無論是有多麼激烈的衝突,甚至有一些我們看作鄰舍的,可能對我們不懷好意,甚至是有敵意,把我們看作敵人,但是我們仍然看他們是鄰舍,既然要愛鄰舍,自然不會將之當作敵人。當然我們對話溝通夥伴,就真的是夥伴,所以這個對話當然是平等的,我們不會只說而沒有聆聽,我們誠誠實實的要來聆聽我們對話夥伴心裡的聲音,他的掙扎、他的努力,然後,盡力要把人完完全全的帶到基督的面前來。

靈性旅程

這個對話過程,對一個基督徒來說,會是一個非常深刻的靈性操練。首先,這是帶著冒險性的,因為我們要跟人溝通,我們是誠誠實實的來聆聽,去請教別人為什麼會信他信的神,他一生信仰的歷練。所以我們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自信與雅量,讓別人來跟我們傳教,因為我們溝通的時候,我們不是閉著耳朵,然後打定主意:無論對方說什麼,我都不接受。這樣便不誠實。我們真的願意聽,真的願意想,真的會去考慮他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他說的有道理,我們應該要接受的。但是我們有這樣的自信,也可以有這樣的知識,我們會知道,從對方所說的裡面,我們可以找到一個什麼樣子的問題,然後再來提出提問,在這個過程裡面,當然就是我們會繼續努力下去的。

第二點,這個對話過程,是在實踐愛鄰舍如同自己,希望我們的鄰舍也領受了耶穌基督福音的好處,也就是說,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真心誠意交朋友的過程,希望對方從現在一直到永永遠遠都是好朋友。換一個角度來說話,就是希望對方從鄰舍變家人,是上帝一家裡的人。因此我們都要有足夠的心理預備,隨時準備好迎接一個新家人,當然不只心裡的預備,我們心裡面讓出空間,作一個基督教的社群,如我們的教會,我們的信仰群體,我們要隨時準備好,讓出空間,讓我們的鄰舍們在我們這個群體裡面,他找到位置,他能夠知道怎麼樣放他的手、放他的腳,他怎麼樣可以好好的做自己,讓這個空間裡面他能夠找到自己,然後我們可以一起在恩典中成長,讓每一個人,因為上帝的恩典都變成更好的自己。這個過程我們要操練忍耐,世界觀的轉化,在頭腦裡、在生活裡,要非常的久,還有我們把一個鄰舍變家人,我們要愛他,這個過程裡面,不斷的互動,不斷一起學習,這也是要很久,我們要有一個耐心,大概要等到基督再臨,我們跟基督真的面對面的時候,才能達到期待的終點站。

視域融合

投入先知性的福音對話,除了要知道對方需要在這一個文化情境裡面,用這個語言文化符號,以便我們建構一套適切的神學論述,好對一個台灣民間宗教人士或者和漢文化語境思維方式來傳講,耶穌基督十架的意義。

同時,我們也需要知己,也知道,我們在中華帝國意識形態底下,我們到底是已經被潛移默化成什麼模樣了。當我們說我們台灣人或中國人或是漢人叫華人,到底這個文化母群體是怎麼影響我們對於這個世界、對於神、對於恩典、對於所有事情的看法。當然也要知道民間宗教與文化其實不止是在廟裡面,恐怕還在我們的腦袋,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即便我們信了耶穌很多年,我們努力的讀聖經、讀神學,也還沒有把民間宗教對我們影響清洗乾淨。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對基督的福音的理解,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文化,我們所學習而來的,還有很多詞彙與思維,都帶著民間宗教的信念的。還有,教會的組織與治理、人與人的彼此互動方式,還是受到漢文化,特別是儒家的長期以來的信念的影響,當然我們除了跟我們的信仰夥伴們有外部對話之外,我們更需要的,有深刻的內部對話。

紐畢真用視域融合的概念論基督徒的內部對話,他的話是這樣子說的:

身為基督徒,我努力學會融入基督教傳統,使用聖經故事作為自己的語言,使用聖經的模式作為我理解體驗的模式,使用聖經故事作為理解我個人成長經歷的線索,這樣我可以鞏固並發展這個傳統。在此同時,我又是當代英國社會的成員,我與住在這個社會傳統裡的人一起生活。他們所謂不言自明的真理,對我來說並非如此,反之亦然。

他們談到理性時,意思是符合他的合理結構的東西。雖然我並不住在那個合理傳統中,但我知道住在裡面是什麼感覺。在我自己的頭腦裡,這兩種傳統持續不斷的相互對話。只要我參與基督教傳統,思想和實踐都保持健康活潑,我就能與另一傳統進行外部對話。」(紐畢真,《多元社會中的福音》)

使徒行傳記載,保羅在路司得傳福音的時候,醫治了一個瘸腿的人。從希伯來世界觀來看,這個是上帝的大能透過使徒來展現,但是對那路司得的人呢?他們當作是天神宙斯下凡,於是他們就到廟裡面,祭司也來了,那些牲畜都帶來,要來獻祭,因為「有神以人的樣子出現在我們當中」。

基督徒兄姐啊,我們需要來瞭解我們福音對象思維、情感、價值,他們的語言象徵,他們的生活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然後來尋求解構之道。世界觀的轉化工程極為浩大,宣教的路上當然是沒有捷徑的,希望我們一起來努力。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