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見《哪尼?十字架的戰鬥》這個MV,有點驚喜。影片在今年復活節前上線,二週共六萬次觀賞,至執筆時八萬次,算是不錯的成績。製作團隊的用心應該鼓勵,能以低成本製作出這樣的影片,更該嘉獎。只是,筆者長期關心教會的宣教志業,自身的研究領域也往這方向發展,基於以後的作品能更好的期望,便藉此抒發一些個人的想法。
文化素材挪用
當基督的福音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如初代教會以希臘語向地中海世界傳講希伯來人的獨一神信仰,使用當地的文化素材不僅無法避免的,而且是必須的。因為,道必須成了肉身,福音需要以聽眾的心靈語言、象徵、與思維方式來展現,才能讓人明白而接受。為耶穌在新文化中取得新「肉身」的過程,是神學建構的重大工程。至於哪些文化素材可用、哪些不可挪用、以及如何借用,都有考究。
由此觀之,福音書的成書便是初代教會的信仰前輩們努力神學化的成果,分別為他們各自的社群描繪不同的耶穌形象。比如說,在馬太的筆下,耶穌出自彌賽亞王族世系、在曠野四十天受試探、在山上頒布天國律法,這些文學元素與摩西做對照,也再現以色列人的歷史經歷,充分顯出希伯來的信仰元素。反觀路加福音描繪耶穌的事奉是一場旅程,以悲劇英雄史詩刻畫耶穌的一生。同時,書中常有了酒宴談話的描述,這顯示出作者巧妙地運用希臘文學元素來描繪耶穌的身份。之後歷代教會的神學家、宣教師們也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
說起來,教會的神學論述或佈道修辭,一直在「忠於使徒傳統信仰」,與「活用當下文化素材」的張力中掙扎。在華文情境中,福音信仰的宗派過去常常因害怕「異教風俗」的影響,或是成了異端而綁手綁腳,顯得相對保守。筆者年輕時聽到教會前輩說,「以前的」教會曾爭執過教堂內禮拜能否使用鋼琴,當下感到詫異。筆者的人生有跟上的議題,是爭論吉他、爵士鼓是否能在教會禮拜中使用。當年彈著吉他、唱著民歌風的「福音詩歌」,在青年團契聚會,或是在佈道會都還OK,但在主日禮拜中運用的話,長輩有點意見。時至今日,大概很少基督徒會認為,爵士鼓不應用於教堂禮拜,當然,用或不用,端看各教會所持守的禮儀傳統。
除了音樂風格之外,視覺的材料的取捨也是一門學問。古代聖像派與破除聖像派的爭議因時空距離遙遠就不討論,圖片一直是教會圈內教育的輔助材料,無論是畫在牆壁上,或印在書本裡。電影的興起也讓教會找到新工具,不少以福音為名的影片在各地播放。近年因科技之發展,電腦投影機成了教會必備的設備,圖文並茂的簡報檔案早已在崇拜禮儀中大量使用。那麼,以動漫風格來重述聖經的故事,也可說是教會挪用流行文化素材與科技的必然發展。
具象化的考量
將經文敘事以動漫呈現,極易將故事情節印入聽者心裡,日後隨著音樂響起,便能使聽者回憶起聖經的敘事內涵,反芻經文的義理。這是極大的優點。至於動漫的製作,不但成本極高,要關注的細節太多、學問太深,無論是敘事的情節安排、分鏡與轉換、人物角色的刻劃、儀容道具的設計以及音樂的配搭等等,非我這外行人所能說三道四。但就以一般閱聽人的角度賞析,《哪尼?十字架的戰鬥》採用大約十多年前普遍流行的日式動漫風格來詮釋聖經的故事,雖然某些片段的意象過於遷就於聖經的文本,使得筆者出戲,然整體而言,影片的音樂與畫面呈現方式,即所謂的「中二」,蠻符合青少年的胃口。筆者竊想,這應該是製作人當初所設定的目標,而從該影片的留言來看,聽眾頗有好評。
然而,有些議題是學界討論很久的,不只是藝術,更是神學的考量。比如說,耶穌(與門徒們),當以何種面容呈現?時下教會界普遍流傳的,是以歐洲白人的面貌呈現的帥氣耶穌。這幅耶穌形象是由前輩歐洲的藝術家所繪、透過歐美宣教士引入的,說起來也是當時的教會在地化做神學的必然結果。那麼,在東亞地區要將聖經的故事具象化,耶穌以東亞人的面容來呈現,似乎該是理所當然的選擇。每一種不同的耶穌形象就是一種不同的神學詮釋,只是,筆者懷疑主流世界的教會是否已經準備好接受一位看起來與自己長得很像的本地人耶穌。
再思敘事架構
無論以動漫,或其他媒介傳福音,最重要的是「說好聖經的故事」。《哪尼》的故事性強,整體來說作得不錯,可惜的是,影片所呈現聖經的宏大敘事,未能跳脫教會界長久以來的舊框架。這一點,是筆者最感慨的。在這套敘事中,人、上帝、與魔鬼的三角關係是這個故事的焦點,其預設的背景,是宇宙性的光明與黑暗二股勢力之永恆鬥爭:上帝是善的勢力,魔鬼是惡的勢力,從亙古以來這二方持續戰鬥當中,從天上打到地上,從創造以前延續到人類歷史,一直到末日為止。人類居於二者當中,不斷被二股勢力拉扯,既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也是參與者。這一套,教會中稱之為「屬靈戰爭」。
這套敘事架構有什麼問題嗎?
有,不少,某部分還很嚴重。
這樣說吧,耶穌在十字架上要打敗的仇敵是「誰」?(或是「什麼」?)
是撒但嗎?如果上帝真是全權的萬有主宰,祂要消滅撒但,不就一句話:「拖出去砍了」,還需要大費周章嗎?如果撒但竟然有能力與上帝比擬、甚至造成上帝的困擾,這符合聖經的基本教訓嗎?
聖經的確說到善、惡二股勢力,卻是在認信雅威是獨一的創造主的前提下講的:創造主與受造物的區別,是其他一切二元論(光明黑暗對立、善惡對立)的根基,因此,上帝是獨一的光明、良善、永恆與全權,其他凡是與上帝作對的撒旦、黑暗或邪惡,完全不足以比較。認真說起來,撒但的角色,在聖經裡其實就是個龍套而已。
所以,這一套在教會中廣為流傳的屬靈戰爭世界觀,敘事結構不符合聖經,反倒高度近似摩尼教的二宗三際論。然而,眾人不深究還以為理所當然,在信仰群體中潛移默化明示教導而代代相傳,影響極為深遠。難怪有人稱為基督教版現代神話。
那麼,究竟十字架要解決掉的「仇敵」是誰?很多個,最重要的是「罪」。按照保羅書信的詞彙與意象,以「權勢」將之形容為宰制人類的巨大力量,如同暴君一樣。也就是說,自亞當以來所有人都在罪惡之中,被奴役而無法脫身。人,都是「罪人」,都是上帝的敵人。
話說,消滅敵人有二種方式,第一種是把人消滅掉,就不再有敵人。另一種,是把敵意消解,化敵為友,如此,不僅少了敵人,還多了一個朋友。第一種很快意恩仇,第二種很煎熬難堪。上帝對待罪人的方式是第二種,於是祂選擇忍受罪人不斷的頂撞背刺,為要挽回他們,甚至還收納他們為自己的兒子。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將「罪」這暴君推翻/罷黜,將其統治下的人解放了。這是上帝以善勝惡的戰鬥。
歸根究底,傳福音就是在做神學,為要促成世界觀的轉化,將人從原本的思維模式,轉換成聖經式的世界想像。這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話說回來,《哪尼》已經做得很好,而筆者希望能夠更好,為此,這需要藝文人才培育、知識累積,與經費支持,才有可能產出更多優秀的作品。這值得、也需要教會界的長期投資,以便說好聖經的故事。
是所禱矣。
註:《哪尼》影片連結
發佈留言